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流经亚洲的国际大河,也是世界第六大河、亚洲第三大河,湄公河是东南亚第一大河。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在越南南部胡志明市南面入太平洋的南海。全长4909公里,流域总面积81万平方公里,被称为“东方的多瑙河”。该流域国家有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湄公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工业化初期带来的发展空间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该流域国家被预测为东盟中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
中国企业应抓住澜湄合作正进入新发展阶段带来的商机,走进湄公河流域各国,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参与资源开发尤其是资源加工。
这些合作助力着湄公河领域国家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与湄公河领域国家合作
今年1月10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中国总理李克强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国领导人出席。会议发表了《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金边宣言》,为澜湄合作机制指明未来十年发展进程,标志着澜湄合作迈上新台阶。
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倡议:“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好合作未来,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在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一致通过了《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规划(2018-2022)》,确认了中方提出的“3+5+X”的合作框架。“3+5+X”的合作框架指的是以坚持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为三大合作支柱,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减贫为五个优先领域,拓展数字经济、环保、卫生、海关、青年等领域合作,逐步形成的合作框架。
印度与湄公河领域国家合作
8月2日,第九届湄公河—恒河地区(MGC)外交部长会议召开,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与印度等湄公河——恒河地区六国已一致同意加强合作,促进在农业、旅游、文化和交通等领域的合作,同时继续扩大企业、卫生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会议高度评价印度希望参与大湄公河委员会合作。
会议结束时,各国外长通过了《联合声明》并一致同意将于2019年在泰国举行第10届湄公河—恒河合作外交部长会议。
印度的“向东行动”政策与湄公河各国“向外”发展战略正在对接,包括:有意扩大东西经济走廊、通往印度的南方经济走廊,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
日本与湄公河领域国家合作
8月3日,湄公河流域五国与日本合作部长级第11次会议召开,日本承诺协助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等湄公河流域五国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Taro Kono)强调,日本政府将在符合湄公河国家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高质量基础设施向湄公河流域五国提供支持,同时加强在工业、卫生和培训等领域人力资源的合作。
美国与湄公河领域国家合作
8月3日,第11次“湄公河下游倡议”(LMI)部长级会议召开,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美国等国家外长和东盟秘书长出席。会上,各国外长强调,“湄公河下游倡议”合作成为湄公河次区域互联互通、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和有效管理的重要动力。
为了进一步促进合作关系,各国外长已通过LMI结构的改进计划,其中互联互通列为合作支柱之一。会议通过了联合宣言、LMI结构调整资料和LMI行动计划(2016-2020年)。
韩国与湄公河领域国家合作
8月3日,第八届韩国-湄公外长会议召开。韩国外长康京和表示,韩国将实施落实“新向南政策”并决心加强与湄公河五国的合作以及增加对东盟、韩国—湄公合作基金项目提供官方发展援助。
会上,双方同意加强互联互通,缩小发展差距以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2019年举行第一届湄公—韩国峰会将讨论韩国—湄公河合作机制升级的可能性。
韩国一向是湄公河五国乃至东盟地区重要的官方发展援助(ODA)来源国。1987-2017年,韩国向湄公河地区提供的援助资金占该国向东盟提供ODA的74%。此外,2013-2017年阶段,韩国政府向韩国—湄公合作基金提供了430万美元的援助。
产业合作: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重点
当前,东盟十国年度经济增长速度在7%左右的国家有五个,其中在湄公河流域就有四个,即: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
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一次领导人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在声明中,各方同意“通过充分利用澜沧江-湄公河国家竞争优势、制造能力和市场规模,采用直接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和装备进出口等多种合作方式促进地区贸易投资合作和所有合作伙伴的产业发展能力”。
在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通过的《金边宣言》中,产能合作进一步升级深化,形成了建立澜湄流域经济带合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畅认为,湄公河国家虽然经济发展程度各异,但是总体来看处在工业化的早期,急需效益高、投入少、见效快的工业化成熟方案。这决定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天然地受到欢迎。中国企业在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水利电力、通讯等方面也具有突出优势,在湄公河五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良好声誉。中国技术成熟,贴合各国需要,各国接受程度较高。